病毒的常見侵入途徑有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攝入、皮膚黏膜接觸、血液傳播、母嬰傳播等。
呼吸道吸入:病毒可通過患者咳嗽、打噴嚏時噴出的飛沫,或懸浮在空氣中的氣溶膠被他人吸入而感染。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主要經此途徑傳播。
消化道攝入: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可導致病毒進入人體。例如某些腸道病毒,可通過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傳播,引起腸道疾病。
皮膚黏膜接觸:直接接觸含有病毒的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病毒可通過破損的皮膚或黏膜侵入人體。如乙肝病毒可通過血液、精液等體液接觸傳播,艾滋病病毒可通過性接觸等黏膜接觸傳播。
血液傳播:輸入含有病毒的血液或血液製品,使用被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針灸針等醫療器械,均可導致病毒通過血液侵入人體。如丙肝病毒等可通過血液傳播。
母嬰傳播:孕婦感染病毒後,病毒可通過胎盤、分娩過程或哺乳等途徑傳播給胎兒或嬰兒。如乙肝病毒、風疹病毒等可通過母嬰傳播。
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接觸可能攜帶病毒的物品和環境,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戴口罩等。如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接觸史,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同時,要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必要的檢查和隔離,防止病毒的進一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