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後 1 - 2 周通常是最難熬的階段。一般來說,骨折後初期,局部疼痛較為劇烈,尤其是在活動或受力時,這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同時,骨折部位的腫脹也較為明顯,會限制肢體的活動,患者往往需要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這會讓身體感到不適。
原理在於,骨折後局部組織會受到損傷,引發炎症反應,導致疼痛和腫脹。在 1 - 2 周左右,炎症反應較為強烈,疼痛和腫脹程度達到高峰。而且此時骨折部位尚未開始明顯的愈合,患者需要依賴外部固定來維持骨折的位置,這進一步限制了肢體的活動,加重了身體的不適感。
擴展內容:除了疼痛和腫脹,骨折後 1 - 2 周患者還可能面臨心理上的壓力,擔心骨折恢復情況,對未來的生活和活動產生擔憂。在這個階段,家人和醫護人員的關心與支持非常重要,能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更好地配合治療。
日常護理方面,要注意保持骨折部位的清潔,避免感染。定期更換敷料,觀察傷口情況。同時,要按照醫生的要求進行功能鍛鍊,促進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有助於骨折的愈合。但要避免過度活動,以免影響骨折的愈合進程。如果出現疼痛加劇、腫脹持續不消退或傷口有異常分泌物等情況,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