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磨水泡可能是鞋子不合腳、長時間行走、運動摩擦、足部畸形、皮膚疾病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更換合適鞋子、適當休息、減少摩擦、矯正畸形、治療皮膚疾病等。
1. 鞋子不合腳:鞋子過小、過緊或材質過硬,會持續對腳底產生摩擦,導致水泡形成。應立即更換合腳、柔軟舒適的鞋子,避免繼續摩擦水泡。若水泡較小,可讓其自行吸收;若水泡較大,需在嚴格消毒後,用無菌注射器將泡液抽出,再塗抹莫匹羅星軟膏、紅霉素軟膏、夫西地酸乳膏,遵醫囑用藥。
2. 長時間行走:長時間不間斷行走,腳底與鞋子反復摩擦,易引發水泡。要適當休息,減少行走時間和強度。對於已形成的水泡,較小的可貼上創可貼保護,較大的按上述消毒抽液處理,之後可塗抹康復新液、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遵醫囑用藥。
3. 運動摩擦:進行跑步、登山等運動時,腳底與運動鞋摩擦過度會出現水泡。運動前選好合適運動鞋,運動中若出現水泡,應停止運動。小水泡可待其自愈,大水泡處理後,可使用雲南白藥膏、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氟比洛芬凝膠貼膏,遵醫囑用藥。
4. 足部畸形:如拇外翻、扁平足等足部畸形,會改變腳部受力,使局部壓力增大形成水泡。可通過佩戴矯形器具矯正畸形,減少對腳底的異常壓力。對於水泡,按常規處理後,可塗抹龍珠軟膏、濕潤燒傷膏、紫草膏,遵醫囑用藥。
5. 皮膚疾病:如足癬等皮膚疾病,會使腳底皮膚變得脆弱,容易因摩擦形成水泡。需積極治療原發病,可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鹽酸特比萘芬乳膏、聯苯苄唑乳膏,遵醫囑用藥。同時注意保持腳部清潔乾燥,避免搔抓。
日常要選擇合適的鞋子,運動和行走要適度。若水泡處理後長時間不愈合或出現紅腫、疼痛加劇等異常,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