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出血可能是挖耳不當、耳部外傷、中耳炎、外耳道癤腫、鼓膜穿孔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清潔護理、藥物治療、手術修復等。
1. 挖耳不當:挖耳時用力過猛或使用尖銳工具,易損傷耳道黏膜導致出血。應立即停止挖耳,用乾淨棉球輕輕壓迫止血。若出血較少,保持耳道清潔乾燥,避免進水,一般可自行愈合。若出血較多或持續不止,需及時就醫。可遵醫囑使用過氧化氫溶液清洗耳道、氧氟沙星滴耳液預防感染、雲南白藥膠囊止血。
2. 耳部外傷:頭部受撞擊、耳部被擊打等外傷會引起耳朵出血。輕微出血可先冷敷,促使血管收縮減少出血。若傷口較大,需盡快前往醫院進行清創縫合。可遵醫囑口服阿莫西林膠囊消炎、三七片活血化瘀、布洛芬緩釋膠囊止痛。
3. 中耳炎:中耳發生炎症,炎症刺激可導致局部黏膜充血、破潰出血。要積極控制炎症,可遵醫囑使用頭孢克肟顆粒抗感染、桉檸蒎腸溶軟膠囊促進分泌物排出、地塞米松滴耳液減輕局部炎症。同時注意耳部衛生,避免污水入耳。
4. 外耳道癤腫:外耳道毛囊受細菌感染引發癤腫,癤腫破潰會出血。早期可局部熱敷,促進炎症消退。若癤腫成熟,需由醫生切開引流。可遵醫囑塗抹莫匹羅星軟膏、口服羅紅霉素片、牛黃解毒片清熱解毒。
5. 鼓膜穿孔:多因外力衝擊或中耳炎等導致。小的鼓膜穿孔大多能自行愈合,期間要保持耳道乾燥,避免用力擤鼻。較大穿孔或長時間未愈合的穿孔,可能需手術修復。可遵醫囑使用頭孢拉定膠囊預防感染、甲鈷胺片營養神經、維生素 C 片促進恢復。
耳朵出血後要避免隨意自行處理,防止加重損傷。保持耳部清潔,避免污水進入。飲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休息。若出血情況持續或伴有聽力下降、耳鳴、頭暈等不適,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