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上開口子可能是皮膚乾燥、摩擦、足癬、皸裂性濕疹、維生素缺乏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日常護理、藥物治療等。
1. 皮膚乾燥:秋冬季節空氣濕度低,腳部皮膚水分流失快,皮脂腺分泌減少,導致皮膚乾燥開裂。可在洗腳後趁皮膚未完全乾,塗抹凡士林軟膏、尿素維E乳膏、蛇油膏等滋潤皮膚,鎖住水分,平時要減少洗腳次數,避免用過熱的水和刺激性強的肥皂。
2. 摩擦:長時間穿不合腳的鞋子、走路姿勢不當等,使腳部局部皮膚反復受摩擦,角質層增厚後易開口子。選擇合適尺碼、柔軟舒適的鞋子,避免長時間行走。對於已經形成的口子,可使用創可貼、莫匹羅星軟膏、紅霉素軟膏預防感染,促進愈合。
3. 足癬:真菌感染足部皮膚,引發炎症,導致皮膚角質層增厚、脫屑,嚴重時會開口子。遵醫囑外用克霉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抗真菌藥物,同時要保持足部清潔乾燥,勤換鞋襪,避免與他人共用拖鞋、腳盆等。
4. 皸裂性濕疹: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皮膚炎症反應,表現為皮膚乾燥、增厚、開裂。可遵醫囑外用鹵米松乳膏、地奈德乳膏、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等糖皮質激素藥膏,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等抗組胺藥物止癢,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
5. 維生素缺乏:身體缺乏維生素A、B族等,會影響皮膚的正常代謝,使皮膚乾燥、粗糙,易出現口子。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胡蘿蔔、動物肝臟、糙米等,也可遵醫囑口服維生素A軟膠囊、復合維生素B片、維生素E軟膠囊補充維生素。
平時要注意保持腳部清潔,避免過度搔抓,防止感染。穿透氣性好的鞋襪,讓腳部皮膚能正常呼吸。若口子長時間不愈合或出現紅腫、滲液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