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方式主要有藥物治療、導尿、膀胱訓練、盆底肌訓練、手術治療等。
1. 藥物治療: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可使用托特羅定片、索利那新膠囊、米拉貝隆緩釋片等藥物。托特羅定片能競爭性抑制乙酰膽鹼與膀胱逼尿肌上的M受體結合,從而減少逼尿肌不自主收縮,增加膀胱容量。索利那新膠囊對膀胱M受體有較高選擇性,可有效緩解膀胱過度活動症狀。米拉貝隆緩釋片通過激動β3腎上腺素能受體,使膀胱逼尿肌鬆弛,增加膀胱容量,改善患者尿頻、尿急等症狀。
2. 導尿:對於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導尿是常用方法。當患者自主排尿困難,殘餘尿量較多時,通過導尿管將尿液引出,能避免膀胱內壓力過高,保護上尿路功能。間歇性導尿可定期排空膀胱,減少泌尿系統感染風險;長期留置導尿則適用於無法自行排尿且不適合間歇性導尿的患者,但需注意預防感染等併發症。
3. 膀胱訓練:通過有計劃地控制排尿時間和方式,可提高膀胱的儲尿和排尿功能。對於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定時排尿能逐漸建立規律的排尿反射,增強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約肌的協調性。如白天可每2 - 3小時排尿一次,逐漸延長間隔時間,同時配合盆底肌收縮訓練,有助於改善膀胱功能。
4. 盆底肌訓練: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進行盆底肌訓練,可增強盆底肌肉力量,提高尿道閉合壓,改善控尿能力。患者可通過收縮和放鬆盆底肌肉來進行訓練,如每天進行3組,每組收縮持續5 - 10秒,然後放鬆10秒,重復10 - 15次。長期堅持能有效改善尿失禁等症狀。
5. 手術治療:對於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如膀胱擴大術,通過切除部分膀胱壁並重新縫合,增加膀胱容量,減少逼尿肌壓力,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還有骶神經調節術,通過植入電極刺激骶神經,調節膀胱和尿道的神經反射,達到改善排尿的目的。
治療過程中要嚴格按照醫生要求進行各項操作和用藥。定期到醫院復查,包括尿常規、泌尿系統超聲等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並調整治療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導尿患者要做好尿道口清潔,減少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