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鞘內血腫可能是劇烈運動、腹部外傷、凝血功能障礙、血管病變、醫源性因素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保守治療、手術治療等。
1. 劇烈運動:劇烈運動時,腹直肌突然強烈收縮,可導致肌纖維撕裂、血管破裂出血,進而形成血腫。對於此類情況,早期應立即停止運動並進行冷敷,以減少出血和腫脹。可使用雲南白藥膏、消腫止痛酊、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均需遵醫囑使用塗抹於患處,促進消腫止痛。後期可進行熱敷、理療等,促進血腫吸收。
2. 腹部外傷:外力直接撞擊腹部,使腹直肌鞘內血管受損破裂,引發血腫。受傷後需及時檢查評估損傷程度,較輕者可臥床休息,局部壓迫止血。遵醫囑口服三七片、跌打丸、活血止痛膠囊,促進淤血消散。若血腫較大或持續出血,則需手術清除血腫並止血。
3. 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異常等情況,導致凝血功能不佳,輕微損傷即可引起腹直肌鞘內出血形成血腫。治療需積極治療原發疾病,補充凝血因子,如遵醫囑輸注新鮮冰凍血漿、冷沈澱、凝血酶原復合物等。同時避免劇烈活動和外傷。
4. 血管病變:如腹直肌鞘內血管畸形、動脈硬化等,使血管壁脆弱易破裂出血。對於血管畸形,可根據情況選擇介入栓塞治療或手術切除畸形血管;動脈硬化患者需控制基礎疾病,遵醫囑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阿托伐他汀鈣片、血塞通軟膠囊,改善血管狀況。
5. 醫源性因素:腹部手術、穿刺等操作過程中,若損傷腹直肌鞘內血管,可導致血腫形成。術後需密切觀察,小血腫可自行吸收,較大血腫必要時需手術處理。穿刺後應適當壓迫穿刺部位,減少出血風險。
治療期間要多休息,避免腹部用力和劇烈運動,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防止感染。飲食上多攝入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促進恢復。定期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