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時通常要做尿常規、尿培養、泌尿系統超聲、血常規、靜脈腎盂造影等檢查。
1. 尿常規:通過對尿液的顏色、透明度、酸鹼度、比重以及尿中細胞、管型、蛋白質等成分的分析,初步判斷是否存在尿路感染以及腎臟等泌尿系統的大致情況,如白細胞增多、紅細胞增多、尿蛋白陽性等常提示泌尿系統有炎症等異常。
2. 尿培養:採集患者的尿液樣本,在特定的培養基上培養,以確定尿液中是否存在病原菌,並明確病原菌的種類,同時進行藥敏試驗,瞭解哪種抗生素對該病原菌敏感,從而為臨床選擇有效的抗菌藥物提供依據。
3. 泌尿系統超聲:利用超聲波的反射原理,對腎臟、輸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統器官進行成像檢查。可以觀察這些器官的形態、大小、結構,判斷是否存在結石、梗阻、積水、佔位性病變等情況,有助於查找尿路感染可能的病因。
4. 血常規:通過對血液中的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各類細胞成分的數量、形態等進行檢測。在尿路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可能會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可輔助判斷感染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全身性炎症反應。
5. 靜脈腎盂造影:通過靜脈注射造影劑,造影劑經腎臟排泄到腎盂、輸尿管等泌尿系統,利用X線成像技術觀察泌尿系統的形態和功能。有助於發現泌尿系統的先天性畸形、梗阻性病變等潛在病因,不過該檢查相對有一定輻射且操作相對複雜,不如前幾項常用。
進行相關檢查時,要按照醫生的要求正確留取尿液等標本,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檢查前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過度勞累,保持正常飲食,避免飲酒等可能影響檢查結果的行為。若檢查後明確診斷為尿路感染,需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按時服藥,治療期間多喝水、多排尿,促進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