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性骨折需要及時進行傷口處理、固定制動、抗感染治療、清創手術、康復治療等。
1. 傷口處理:開放性骨折時,傷口易受污染引發感染。首先要對傷口進行清潔,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去除傷口內的泥沙、異物等。接著用碘伏消毒傷口周圍皮膚,消毒範圍要足夠,以減少細菌滋生。然後用無菌紗布覆蓋傷口,避免再次污染。這樣能為後續治療創造相對清潔的環境,降低感染風險,利於骨折愈合。
2. 固定制動:通過夾板、石膏等對開放性骨折部位進行固定。夾板固定時,選擇合適長度和寬度的夾板,放置在骨折肢體的內外側,用繃帶或布條固定,注意鬆緊適度。石膏固定則是將調好的石膏繃帶纏繞在骨折部位,待其硬化起到固定作用。固定制動可防止骨折斷端移動,避免進一步損傷周圍組織和血管神經,同時為骨折愈合提供穩定的環境。
3. 抗感染治療:可使用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片、左氧氟沙星片等藥物。阿莫西林膠囊能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從而達到殺菌的效果,可預防和控制傷口可能出現的感染。頭孢克肟片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有抗菌活性,能有效殺滅侵入傷口的細菌。左氧氟沙星片通過抑制細菌DNA旋轉酶的活性,阻礙細菌DNA複製,進而發揮抗菌作用,降低開放性骨折引發感染的幾率。
4. 清創手術: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清創手術,徹底清除傷口內的壞死組織、異物等。手術中仔細探查骨折部位及周圍組織的損傷情況,對骨折進行復位固定。通過清創手術能去除感染源,為骨折愈合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提高骨折愈合的成功率,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5. 康復治療: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階段進行相應康復訓練。早期可進行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如握拳、足背伸等動作,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中期增加關節的屈伸活動,逐漸恢復關節功能。後期進行負重訓練等,幫助恢復肢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開放性骨折治療後,要按照醫生要求定期復查,觀察骨折愈合情況。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飲食上多攝入富含蛋白質、鈣等營養物質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促進骨折愈合。同時,要注意休息,避免過早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以免影響骨折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