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包莖過長可能是先天性發育、局部炎症、外傷瘢痕、包皮口狹窄、陰莖皮膚黏連等因素導致,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觀察等待、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1. 先天性發育:多數寶寶出生時存在生理性包莖,這是正常的發育現象。隨著年齡增長,陰莖逐漸發育,部分寶寶的包莖情況可自行改善。對於生理性包莖且無明顯症狀的寶寶,一般建議定期觀察,注意保持局部清潔,用溫水清洗陰莖,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
2. 局部炎症:若寶寶局部衛生不佳,易引發炎症,導致包皮與陰莖頭粘連,加重包莖。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如紅霉素眼膏、莫匹羅星軟膏、復方黃柏液塗劑。使用時需將藥物均勻塗抹在陰莖頭及包皮內板,以減輕炎症。炎症控制後,部分寶寶包莖情況會有所緩解。若炎症反復,可能需考慮手術。
3. 外傷瘢痕:陰莖受到外傷後,愈合過程中形成的瘢痕可能導致包皮口狹窄、包莖。對於較輕的瘢痕攣縮,可嘗試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藥膏,如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鹵米松乳膏遵醫囑用藥,以軟化瘢痕。若瘢痕嚴重影響陰莖發育或導致排尿困難,通常需手術切除瘢痕組織,進行包皮環切術。
4. 包皮口狹窄:部分寶寶包皮口天生狹窄,限制陰莖頭外露。對於輕度狹窄的寶寶,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包皮擴張術,通過定期擴張包皮口,逐漸使其鬆弛。擴張後要注意局部護理,防止感染。若狹窄嚴重,擴張效果不佳,則需手術治療。
5. 陰莖皮膚黏連:陰莖皮膚與陰莖頭之間的黏連也可造成包莖。對於輕度黏連,醫生可在門診通過手法分離黏連部位。分離後需塗抹抗生素藥膏預防感染,如上述提及的紅霉素眼膏等。若黏連嚴重,手法分離困難,則需手術松解黏連。
日常要注意保持寶寶陰莖局部清潔,勤換尿布,避免尿液殘留刺激。給寶寶清洗陰莖時,動作要輕柔。若發現寶寶陰莖有紅腫、疼痛、排尿異常等情況,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