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腎小動脈硬化的病理表現常見到罕見依次為入球小動脈玻璃樣變、小葉間動脈及弓狀動脈肌內膜增厚、腎小球缺血性皺縮及硬化、腎小管萎縮、腎間質纖維化等。
1. 入球小動脈玻璃樣變:是良性腎小動脈硬化最早且最常見的病理改變。光鏡下可見入球小動脈管壁增厚,呈均勻一致的嗜伊紅玻璃樣物質沈積,管腔狹窄。這是由於長期高血壓導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滲入並沈積於血管壁,逐漸形成玻璃樣物質,影響入球小動脈對腎小球的血液供應。
2. 小葉間動脈及弓狀動脈肌內膜增厚:隨著病情進展,小葉間動脈和弓狀動脈出現肌內膜增厚。表現為血管內膜纖維組織增生,內彈力膜分層、斷裂,中膜平滑肌細胞肥大、增生。這種改變使得動脈管腔進一步狹窄,加重腎臟的缺血狀態。
3. 腎小球缺血性皺縮及硬化:由於腎小動脈病變導致腎小球血液灌注不足,腎小球出現缺血性改變。早期表現為腎小球毛細血管袢皺縮,進而發展為腎小球硬化,即腎小球毛細血管袢塌陷,系膜基質增多,最終整個腎小球纖維化、玻璃樣變,失去正常的濾過功能。
4. 腎小管萎縮:腎小管對缺血缺氧較為敏感,隨著腎小球病變的進展,腎小管因缺乏足夠的血液供應而發生萎縮。表現為腎小管上皮細胞體積縮小,細胞數量減少,管腔變窄,嚴重影響腎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5. 腎間質纖維化:腎間質在長期缺血及炎症刺激下,纖維組織增生,導致腎間質纖維化。腎間質內可見大量膠原纖維沈積,正常的腎組織結構被破壞,進一步損害腎臟功能,且這種改變往往是不可逆的。
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定期進行體檢,監測腎功能相關指標變化。一旦發現異常,需積極配合治療,按時服藥,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以延緩腎臟疾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