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結核可分為粟粒型肝結核、結節型肝結核、膿腫型肝結核、膽管型肝結核、肝漿膜結核等。
1. 粟粒型肝結核:最為常見,多由全身血行播散性結核引起,結核菌通過肝動脈或門靜脈進入肝臟,在肝內形成無數細小、均勻分布的灰白色結核結節,結節大小較一致,一般不融合,可伴有發熱、乏力、盜汗等全身結核中毒症狀。
2. 結節型肝結核:較常見,肝內有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結節,結節可融合,中心可有乾酪樣壞死,周圍有纖維組織增生,患者可有肝區隱痛、腹脹等表現,部分患者可觸及肝臟腫大及結節。
3. 膿腫型肝結核:相對少見,由肝內結核結節融合、軟化、壞死形成膿腫,膿腫可為單發或多發,內含乾酪樣物質,患者常有高熱、肝區疼痛等症狀,嚴重時可出現黃疸。
4. 膽管型肝結核:較為罕見,結核菌侵犯肝內膽管,引起膽管炎症、狹窄、梗阻,導致膽汁排泄障礙,出現黃疸、肝區疼痛、瘙癢等症狀,還可併發膽管炎、肝膿腫等。
5. 肝漿膜結核:少見,主要累及肝包膜,形成結核性腹膜炎的一部分,表現為腹痛、腹脹、腹水等。
肝結核的診斷和治療較為複雜,需要綜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多方面進行判斷。一旦懷疑肝結核,應及時就醫,進行規範的抗結核治療,同時注意休息,加強營養,以促進疾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