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痛經的診斷主要依據是病史、臨床表現、婦科檢查、輔助檢查等。
1. 病史:瞭解患者的月經史,包括初潮年齡、月經週期、經期長短、經量多少等。詢問痛經的起始時間、疼痛程度、疼痛性質如脹痛、刺痛、絞痛等、疼痛部位多為下腹正中,也可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內側等、疼痛持續時間,以及是否有加重或緩解因素等。還需關注家族中是否有類似痛經患者。
2. 臨床表現:原發性痛經多見於青春期少女,常在月經初潮後1 - 2年內發病。疼痛多在月經來潮後開始,最早可出現在經前12小時,以行經第1日疼痛最劇烈,持續2 - 3日後緩解。疼痛常呈痙攣性,可伴有惡心、嘔吐、乏力、頭暈、下腹墜脹等不適。繼發性痛經:多有盆腔器質性疾病史,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盆腔炎等。疼痛常在月經來潮前數天開始,月經第1日加重,以後逐漸減輕,可持續整個經期。疼痛程度較重,且呈進行性加重趨勢,還可能伴有性交痛、不孕等症狀。
3. 婦科檢查:通過婦科雙合診、三合診等檢查,瞭解子宮大小、形態、位置、質地,以及附件有無腫塊、壓痛等。原發性痛經患者婦科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繼發性痛經患者可能存在子宮增大、結節感,附件區觸及包塊等體徵。
4. 輔助檢查:B超檢查可瞭解子宮及附件的形態、結構,有助於發現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卵巢囊腫等病變。腹腔鏡檢查是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金標準,可直接觀察盆腔內病變情況,並可取活檢進行病理檢查。
若痛經症狀嚴重或持續不緩解,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接受規範治療。同時,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適當鍛鍊,對緩解痛經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