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腺肌瘤與子宮肌瘤在發病原因、病理特徵、臨床表現、治療方法等方面存在區別。
1. 發病原因:
子宮腺肌瘤:多由子宮肌層內的異位內膜腺體充血、週期性出血,導致周圍肌纖維增生、粘連形成。常見於生育年齡女性,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產等造成子宮壁損傷,可能誘發。
子宮肌瘤:確切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易感性、性激素水平、乾細胞功能失調等有關。多見於30 - 50歲婦女,雌激素可促進肌瘤生長。
2. 病理特徵:
子宮腺肌瘤:子宮肌層內可見異位的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與周圍肌層無明顯界限,手術時難以將其完整剔除。
子宮肌瘤:由平滑肌及結締組織組成,多為球形實質性腫瘤,有假包膜,與周圍肌層界限相對清楚,手術時較易剝離。
3. 臨床表現:
子宮腺肌瘤: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痛經,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部分患者可出現不孕。
子宮肌瘤:多數患者無症狀,僅在體檢時偶然發現。症狀與肌瘤大小、位置、有無變性等有關,常見症狀有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下腹包塊、白帶增多、壓迫症狀等。
4. 治療方法:
子宮腺肌瘤:對於症狀較輕、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採用藥物治療緩解症狀;對於症狀嚴重、無生育要求或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行子宮切除術。
子宮肌瘤:根據患者年齡、生育要求、症狀及肌瘤大小等綜合考慮。隨訪觀察適用於肌瘤小、無症狀者;藥物治療可用於緩解症狀、術前縮小肌瘤;手術治療包括肌瘤剔除術、子宮切除術等。
女性若發現子宮存在佔位性病變,應及時就醫,完善相關檢查,由專業醫生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定期復查,關注病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