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和心肌缺血在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區別。
1.發病機制:心絞痛主要是由於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徵。心肌缺血是指心臟的血液灌注減少,導致心臟的供氧減少,心肌能量代謝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臟正常工作的一種病理狀態,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痙攣等多種原因引起。
2.臨床表現:心絞痛典型症狀為發作性胸痛,可放射至心前區、肩背部,疼痛性質多為壓榨性、悶痛或緊縮感,疼痛一般持續3-5分鐘。心肌缺血症狀相對多樣,除了可能出現類似心絞痛的胸痛外,還可能有胸悶、心悸、氣短、呼吸困難等,部分患者可能無明顯症狀。
3.檢查診斷:心絞痛的診斷主要依據典型的發作症狀,結合心電圖檢查,發作時心電圖可出現ST段壓低、T波倒置等改變。心肌缺血的診斷除了心電圖外,還可能需要進行心臟超聲、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以明確冠狀動脈的病變情況及心肌缺血的程度。
4.治療方法:心絞痛發作時可舌下含服硝酸酯類藥物等藥物緩解症狀,平時需使用抗心肌缺血藥物、抗血小板藥物等進行治療。心肌缺血的治療則需根據具體病因和病情嚴重程度制定個體化方案,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如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手術治療如冠狀動脈搭橋術等。
當出現胸痛、胸悶等不適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範治療,定期復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