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毒血症與菌血症在概念、病因、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治療等方面存在區別。
1. 概念:
膿毒血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病原體及其毒素等激活宿主的免疫防禦機制,釋放大量炎性介質,導致機體出現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菌血症是指細菌短暫進入血液循環,但未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也未引起明顯的全身炎症反應。
2. 病因:
膿毒血症多由嚴重的局部感染灶,如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病原體及其毒素持續刺激機體引發。菌血症常見於皮膚黏膜破損處的細菌入血,如拔牙、導尿等操作後,細菌短暫進入血液循環。
3. 臨床表現:
膿毒血症表現為高熱、寒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神志改變等全身症狀,嚴重時可出現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菌血症症狀相對較輕,可僅有低熱、輕微不適等,部分患者可無明顯症狀。
4. 實驗室檢查:
膿毒血症患者血常規可見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或降低,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等炎症指標顯著升高,血培養可能陽性。菌血症血培養可發現細菌,但一般炎症指標升高不明顯。
5. 治療:
膿毒血症需要積極抗感染治療,同時針對休克、器官功能障礙等進行綜合治療,如補液、血管活性藥物應用等。菌血症主要是針對原發感染灶進行處理,必要時使用抗生素。
在面對可能出現膿毒血症或菌血症的情況時,應及時就醫,配合醫生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不可自行用藥,以免延誤病情,造成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