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二尖瓣狹窄可能是風濕熱、先天性畸形、二尖瓣瓣環鈣化、感染性心內膜炎、結締組織病等,根據病因對症治療。
1. 風濕熱:
風濕熱是二尖瓣狹窄常見病因,主要是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反復風濕熱發作可導致二尖瓣瓣膜損害、狹窄。治療主要是在急性期使用足量抗生素消除鏈球菌感染灶,如青霉素等,同時應用抗風濕藥物,如阿司匹林等,病情穩定後需長期預防風濕熱復發。
2. 先天性畸形:
胎兒在發育過程中,由於遺傳因素或母體在孕期受到某些不良因素影響,如病毒感染、藥物、輻射等,可導致二尖瓣先天性發育異常,出現狹窄。輕者可定期隨訪觀察,嚴重者需手術治療,如二尖瓣成形術或置換術等。
3. 二尖瓣瓣環鈣化:
多見於老年退行性變,隨著年齡增長,二尖瓣瓣環發生鈣質沈積,逐漸導致瓣環僵硬、狹窄。一般無症狀者無需特殊治療,有症狀者可根據病情選擇藥物治療,如改善心功能藥物等,嚴重時考慮手術治療。
4. 感染性心內膜炎:
細菌、真菌等病原體感染心臟內膜,累及二尖瓣時,可引起瓣膜炎症、贅生物形成,導致二尖瓣狹窄。治療關鍵是早期、足量、足療程應用敏感抗生素,如根據血培養結果選擇合適抗生素,同時積極處理併發症,必要時手術治療。
5. 結締組織病: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反應可累及心臟瓣膜,引起二尖瓣狹窄。治療主要是應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等,聯合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等,控制病情進展,保護心臟功能。
患者應定期進行心臟檢查,遵循醫囑治療,避免勞累、感染等加重心臟負擔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利於病情穩定和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