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營養不良性貧血。
營養不良性貧血是由於體內缺乏參與造血的營養物質,導致紅細胞生成不足而引起的貧血。人體的造血過程需要多種營養物質的參與,其中最常見的與營養不良性貧血相關的營養物質是鐵、維生素B12和葉酸。
鐵是製造血紅蛋白的關鍵原料。當人體長期攝入鐵不足,或者存在鐵吸收障礙、鐵丟失過多等情況時,就會導致缺鐵性貧血,這是最常見的營養不良性貧血類型。例如,一些嬰幼兒生長髮育迅速,對鐵的需求量增加,如果輔食添加不及時或不合理,就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由於自身和胎兒的需求,也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維生素B12和葉酸對於細胞的分裂和成熟至關重要,尤其是紅細胞的生成。缺乏維生素B12會引起巨幼細胞貧血,常見於素食者、胃腸道疾病患者等。因為維生素B12主要存在於肉類、蛋類、奶製品等食物中,素食者攝入不足;而胃腸道疾病患者可能存在吸收障礙。葉酸缺乏同樣可導致巨幼細胞貧血,孕婦對葉酸的需求量增加,如果攝入不足,不僅會引起貧血,還可能影響胎兒的神經管發育。
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均衡的飲食,多攝入富含鐵、維生素B12和葉酸的食物。對於特殊人群,如孕婦、嬰幼兒等,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補充相應的營養物質,以預防營養不良性貧血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