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體抗炎藥引起小腸損傷的原因有直接黏膜損傷、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影響腸道血流、免疫炎症反應、個體易感性差異等。
1.直接黏膜損傷:非甾體抗炎藥可直接接觸並破壞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干擾黏膜的屏障功能。藥物的酸性成分會刺激黏膜,導致黏膜通透性增加,使有害物質更容易進入腸壁組織,引發炎症和損傷。可選用腸溶劑型藥物,減少對黏膜的直接刺激。
2.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前列腺素對維持胃腸道黏膜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非甾體抗炎藥抑制環氧化酶活性,減少前列腺素合成,使黏膜的保護作用減弱,易受胃酸、消化酶等損傷。可聯合使用前列腺素類似物。
3.影響腸道血流:部分非甾體抗炎藥可引起腸道血管收縮,減少腸道血流灌注,導致黏膜缺血缺氧,影響黏膜的正常代謝和修復功能,從而引發損傷。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相關藥物。
4.免疫炎症反應:藥物進入腸道後,可作為抗原引發免疫反應,激活炎症細胞,釋放炎症介質,導致腸道炎症和損傷。可考慮更換其他抗炎藥物。
5.個體易感性差異:不同個體對非甾體抗炎藥的耐受性不同,一些患者可能由於遺傳、年齡、基礎疾病等因素,更容易發生小腸損傷。用藥前評估患者個體情況。
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時,應嚴格遵循醫囑,密切關注腸道反應,定期檢查,出現不適及時調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