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以導致胃酸過多。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腸內的革蘭氏陰性菌。當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部後,它會憑借自身的螺旋形結構容易鑽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層,進而黏附在胃黏膜上皮細胞表面。幽門螺桿菌會產生多種酶和毒素,比如尿素酶,它能分解尿素產生氨,氨可以中和胃酸,在細菌周圍形成一個相對鹼性的微環境,使得幽門螺桿菌能夠在酸性很強的胃內生存。但與此同時,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會引發胃黏膜的炎症反應。炎症會刺激胃壁細胞,使其分泌胃酸的功能亢進。胃壁細胞是分泌胃酸的主要細胞,在炎症的持續刺激下,胃壁細胞會不斷地分泌過多的胃酸。
胃酸過多會給人體帶來諸多不適。比如會出現反酸、燒心、胃痛等症狀,長期的胃酸過多還可能導致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發生。因為過多的胃酸會對胃黏膜和十二指腸黏膜產生侵蝕作用,破壞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得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從而引發潰瘍。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衛生,盡量使用公筷、公勺,實行分餐制,避免幽門螺桿菌的傳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增強自身免疫力,有助於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減少胃酸過多帶來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