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腸炎通過腸鏡能檢查出來。
腸鏡檢查是一種通過內鏡直接觀察腸道內部情況的檢查方法。其原理是將帶有攝像頭的細長軟管從肛門插入,沿著直腸、結腸逐步推進,醫生可以直接看到腸道黏膜的形態、顏色、有無病變等。對於腸炎患者,腸鏡下往往能發現腸道黏膜存在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等表現。比如急性腸炎,在腸鏡下可能看到腸道黏膜廣泛充血、水腫,伴有分泌物增多;慢性腸炎患者的腸道黏膜可能呈現出粗糙、顆粒狀,或者有黏膜血管紋理模糊等改變。通過對這些病變的觀察,再結合患者的症狀、病史等,醫生一般可以做出腸炎的診斷。
腸鏡檢查還可以在發現病變的部位取組織進行病理檢查,這對於明確腸炎的具體類型,如感染性腸炎、自身免疫性腸炎等有重要意義。病理檢查能夠在微觀層面觀察細胞的形態、結構等變化,為診斷提供更準確的依據。
不過,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可能影響腸鏡對腸炎的診斷。比如在腸炎的極早期,腸道黏膜的改變可能不明顯,此時腸鏡檢查可能難以發現異常。另外,如果患者腸道準備不充分,腸道內有大量糞便殘留,也會影響醫生的觀察。
在進行腸鏡檢查前,應遵循醫生的囑咐做好腸道準備,檢查前幾天注意飲食清淡,避免吃過多富含纖維的食物。檢查後要注意休息,觀察有無腹痛、便血等不適症狀,如有異常及時告知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