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已經感染幽門螺桿菌不吃藥很難好。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腸內的革蘭氏陰性菌。它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能夠在胃酸環境中存活,並且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幽門螺桿菌與許多胃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雖然能夠識別和清除部分病原體,但對於幽門螺桿菌來說,其獨特的生存策略使得免疫系統很難將其完全清除。幽門螺桿菌可以通過產生尿素酶等物質來中和胃酸,為自身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還能借助螺旋形的結構鑽透胃黏膜,逃避胃酸的殺菌作用和免疫細胞的攻擊。所以僅依靠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一般難以徹底清除幽門螺桿菌。
如果不進行藥物治療,幽門螺桿菌會在胃內持續繁殖,不斷侵蝕胃黏膜。隨著時間的推移,胃黏膜的損傷會逐漸加重,引發各種胃部不適症狀,如胃痛、胃脹、反酸、噯氣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長期的幽門螺桿菌感染還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衛生,盡量使用公筷、公勺,實行分餐制,避免再次感染幽門螺桿菌。同時,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作息、適度運動等,增強自身免疫力,有助於抵抗幽門螺桿菌的侵害。若發現感染幽門螺桿菌,應及時就醫,遵醫囑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