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囊癬在中醫里主要分為風濕毒聚證和濕熱下注證兩種類型。
風濕毒聚型陰囊癬通常由於生活、起居不慎,外感風濕熱邪所致。風濕熱邪侵襲陰囊部位,郁於腠理,淫於皮膚,導致皮損泛發,形成如針頭或米粒大小的丘疹,並逐漸向四周擴散,形成邊界清晰的錢幣形狀紅斑。紅斑表面覆蓋著鱗屑,基底顏色鮮紅,伴有劇烈瘙癢。患者可能同時出現頭身困重、口唇乾燥、咽癢目赤、大便秘結等症狀。治療上,中醫通常採用祛風除濕、殺蟲止癢的方法,以消除病因,緩解症狀。
濕熱下注型陰囊癬主要由濕熱之邪循經下注於陰部所致。陰囊部位瘙癢嚴重,搔抓可能導致患處糜爛、疼痛,形成小水皰或圓形、環形、多形環形狀的皮損,邊界清楚。患者可能伴隨口苦、咽乾、陰部潮濕等症狀,舌質紅,舌苔黃膩,脈象滑數。治療上,中醫以清熱除濕為原則,通過調整濕熱體質,改善陰囊部位的濕熱環境,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陰囊癬患者應注意保持陰囊部位的清潔乾燥,避免搔抓患處,以免加重病情。同時,應勤換內褲,用開水燙洗內褲並在陽光下暴曬,以殺滅真菌,預防復發。在飲食上,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蔥、姜、蒜等,以免加重濕熱症狀。此外,患者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有助於疾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