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發熱反應是指在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後,患者體溫升高超過1℃,並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發熱,其原因有白細胞抗體、血型不合、細菌內毒素等,處理方法有生命體徵監測、症狀觀察、物理降溫、藥物治療等。
一、原因
1.白細胞抗體:多次接受輸血的患者,體內易產生白細胞抗體。當再次輸入含有相應白細胞抗原的血液時,這些抗體就會與輸入的白細胞發生抗原-抗體反應。這種免疫反應會激活補體系統,釋放如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等炎性介質,從而引起發熱。
2.血型不合:主要是ABO血型以外的血型不合,如Rh血型系統、Kell血型系統等。雖然這些血型不合在輸血初期可能不會像ABO血型不合那樣引起嚴重的溶血反應,但仍可能引發輕微的免疫反應,導致發熱。
3.細菌內毒素:如果採血、輸血器具滅菌不徹底,或者血液在採集、儲存、運輸過程中受到細菌污染,細菌產生的內毒素就會進入血液製品。當輸入含有內毒素的血液時,內毒素可刺激人體的單核 - 巨噬細胞系統,使其釋放內源性熱原質,引起發熱。
二、處理方法
1.生命體徵監測: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血壓、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徵,每15-30分鐘測量一次體溫,記錄體溫變化曲線,觀察體溫是持續升高還是逐漸下降。
2.症狀觀察: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寒戰、頭痛、惡心、嘔吐、皮疹等伴隨症狀。寒戰是輸血發熱反應常見的早期症狀,若出現寒戰,應注意保暖,可給患者加蓋毛毯,但也要避免過度包裹導致體溫過高。如果患者出現惡心、嘔吐,應將患者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同時清理口腔內的嘔吐物。
3.物理降溫:對於體溫在38.5℃以下的患者,可先採用物理降溫方法,建議使用溫水擦拭患者的額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走行部位,通過水分蒸發帶走熱量,降低體溫。
4.藥物治療:若患者體溫超過38.5℃或物理降溫效果不佳,可考慮使用藥物降溫,建議遵醫囑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緩釋膠囊等,通過抑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釋放,引起周圍血管擴張、出汗而解熱。
如果輸血發熱反應較為嚴重,應當及時告知醫生,並且進行全面檢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