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長水痘通過日常護理、物理治療、飲食調理、外用藥物、內服藥物等治療最快。如果出現不適,建議家長及時帶小孩就醫。
1.日常護理: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發,具有高度傳染性,可通過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播。患病期間,患兒皮膚會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等多形性皮疹,護理時需特別注意避免抓撓,建議剪短患兒指甲並佩戴柔軟手套,防止抓破水皰引發繼發感染或遺留疤痕;保持皮膚清潔乾燥,使用溫和沐浴露輕柔清潔後,用柔軟毛巾輕拍吸乾水分,避免擦拭造成皮損;嚴格執行隔離措施,減少與其他兒童接觸,患兒衣物、寢具需單獨清洗並暴曬消毒,室內每日通風2-3次以降低病毒濃度,通常隔離至全部水皰結痂脫落(約發病後2周)。
2.物理治療:水痘患兒常伴發熱,體溫可波動於38-39℃,物理降溫需科學操作,使用32-34℃溫水浸濕毛巾,重點擦拭腋下、頸部兩側、腹股溝等大血管分布區域,每側肢體擦拭時間不少於3分鐘,避免酒精擦拭以防皮膚刺激或酒精中毒;可配合退熱貼敷於額頭,但需注意每4小時更換一次並觀察皮膚有無過敏反應;若患兒畏寒寒戰,應暫停物理降溫並注意保暖,待寒戰緩解後再繼續操作。物理降溫後30分鐘需復測體溫,若持續高熱(≥39℃)或出現驚厥、意識模糊等需立即就醫。
3.飲食調理:水痘期間飲食管理對緩解症狀至關重要,嚴格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此類食物可能加重皮膚瘙癢;減少高油高糖食品(如油炸食品、碳酸飲料)攝入,以防影響機體代謝;建議增加富含維生素A、C的食物(如胡蘿蔔、橙子、獼猴桃),促進皮膚修復;優質蛋白質(如雞蛋羹、魚肉粥)可維持免疫力,但需避免牛羊肉等易致敏食物;每日保證充足水分攝入(1000-1500ml),可添加金銀花露等清熱解毒飲品,但需避免過燙刺激咽喉。
4.外用藥物:針對皮膚瘙癢症狀,需遵醫囑合理用藥,氯雷他定顆粒(按體重計算劑量)可於睡前服用,減輕夜間瘙癢影響睡眠;爐甘石洗劑使用前需搖勻,用棉簽蘸取適量塗於皮疹處,每日3-4次,避免接觸眼、口黏膜;氟芬那酸丁酯軟膏適用於輕度瘙癢,塗抹後輕揉1分鐘促進吸收,但需注意皮膚破損處禁用;若水皰破潰滲液,可先用0.1%依沙吖啶溶液濕敷,待乾燥後再使用藥膏;所有外用藥使用後需觀察20分鐘,若出現紅腫、灼痛等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並清洗皮膚。
5.內服藥物:高熱處理需根據體溫分級用藥,體溫38.5℃以下優先採用物理降溫;≥38.5℃時,可遵醫囑服用布洛芬混懸液(按體重5-10mg/kg)或對乙酰氨基酚顆粒(10-15mg/kg),兩次用藥間隔至少4小時,24小時內不超過4次;中藥制劑如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可輔助退熱,但需與西藥間隔30分鐘服用;若出現持續高熱(>3天)、精神萎靡、嘔吐抽搐等症狀,需警惕水痘腦炎等嚴重併發症,應立即送醫完善血常規、腦脊液檢查;所有藥物使用前需核對劑量與有效期,避免超量或誤服。
家長需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每日記錄體溫曲線,注意皮疹分布範圍及消退情況;觀察有無咳嗽、呼吸困難(警惕繼發肺炎)、頭痛嘔吐(警惕腦炎)等異常;保持患兒作息規律,每日保證8-10小時睡眠,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身體負擔;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皮膚摩擦;定期開窗通風,使用紫外線燈消毒(每日1次,每次30分鐘)時注意遮擋患兒眼睛;若家庭中有未接種水痘疫苗的易感兒童,需立即進行應急接種(暴露後72小時內)並隔離觀察2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