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淤血通常會通過自身分解和代謝後,隨著大便排出體外。
淤血指的是體表某一血管破裂,但並沒有開放性外傷,血液淤滯在皮下誘發的症狀。其可表現為皮下淤青、血腫。在局部形成淤血之後,機體會通過血管內皮細胞以及巨噬細胞等清除淤積的紅細胞和血小板,並將其分解成代謝產物,紅細胞可被分解成血管蛋白和其他成分,並最終轉化為膽紅素。
在其被分解為膽紅素之後,可與血漿蛋白結合併形成膽紅素結合蛋白。接下來可通過血液循環進入肝臟,在肝臟中膽紅素會被進一步代謝和結合、參與膽汁的形成。最終膽汁會參與食物消化和吸收,膽紅素可隨著糞便一起排出體外,完成淤血的代謝過程。大便之所以呈現出金黃色或土黃色,就是因為其含有膽紅素的衍生物。
需要強調的是,淤血在較少、僅形成皮下小血腫或淤青的前提下,可以被身體代謝和排出。但如果已經形成了較大的血腫,可能無法被身體吸收和代謝,必要時應配合外科引流治療。建議先就醫檢查,遵照醫囑選擇適合的護理或治療方案。疾病治療和恢復期,應注意臥床休息,避免患處過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