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胃脹的中醫辨證論治有肝胃不和、寒食傷胃、脾虛胃寒、肝郁胃熱、氣滯血瘀等,胃部出現不適時要積極就醫,早些治療對身體有利,還要注意避免暴飲暴食。
1.肝胃不和:因氣郁傷肝,橫逆犯胃,可表現為胃脘脹滿、暖氣頻頻,舌苔薄白。
2.寒食傷胃:經常食生冷之物,導致寒凝於胃,氣機阻滯,可見症狀為胃脘痛、胃脹、形體消瘦等。
3.脾虛胃寒:多因飲食失調、久病體虛等所致,患病後可表現為疲乏無力、聲音低微、肢體困重、胃脹等症狀。
4.肝郁胃熱:由於肝氣郁結、郁而化火所致,經常因為飲食不慎而誘發,可出現口乾、口渴、胃脹等症狀。
5.氣滯血瘀:這種病證常見於胃脘痛日久不愈,胃以疼痛為主要症狀,在飯後似有物頂住之感,還伴有脹氣。
建議盡早到醫院檢查,瞭解病證後進行治療。飯後胃脹的患者在飯後要注意適當運動,可有效緩解胃脹,但是要避免劇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