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時腳尖經常絆地,可能是不良行走習慣、神經損傷、肌肉損傷等原因所致,必要時可以通過藥物、手術等方式治療。
1.不良行走習慣:若是從小時候學習走路時,腳尖就經常絆地,長時間下去,會形成不良行走習慣,可能會不自覺的出現這種情況,一般需要糾正走路姿勢,針對性的進行訓練。
2.神經損傷:下肢先天性發育障礙、外傷等,造成下肢神經受損,會導致神經支配區域功能異常,不僅會影響正常行走,也有可能引起疼痛等,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藥物治療,常用藥物包括甲鈷胺片、谷維素片等,能夠幫助營養神經。
3.肌肉損傷:外力作用,導致下肢肌肉出現損傷,常會導致肌肉疼痛、腫脹等,且受傷部位還有可能出現活動受限、僵硬,影響正常行走,走路時腳尖可能會下垂絆地,一般可對局部進行按摩,能夠松解肌肉,緩解不適,也可以使用藥物治療,如雙氯芬酸鈉凝膠、三七片等,必要時還可以通過手術治療,如筋膜修復術或肌腱修復術等。
除上述原因外,也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症、骨質酥鬆症、腦部病變等所致,如果已經影響正常行走,建議及時就醫。同時要注意個人安全,沒有恢復之前不要劇烈運動,避免進一步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