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膿痰、流膿鼻涕一般是出現了風熱感冒,中醫認為其與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有關。
風熱感冒是中醫病症名,多發生在夏秋季,外感風熱之邪可導致該疾病突發。中醫認為風熱之氣先傷皮毛後侵入肺,並造成肺氣失衡,進而誘發該疾病。其發病初期表現為畏寒、發熱,之後可出現高熱、出汗、頭痛、咽喉腫痛、咳嗽、咳膿痰、流膿鼻涕、鼻塞、口乾、口渴等。
可對症進行物理治療,如針灸、手法推拿按摩、熏洗治療等。若症狀較重,可給予辛涼解表、發散風熱的中成藥物治療,如抗病毒口服液、板藍根顆粒、銀翹解毒片、牛黃解毒片等。如果出現高熱,腋下體溫達到38.5℃以上,可考慮給予解熱鎮痛類藥物緩解,如布洛芬緩釋膠囊、對乙酰氨基酚片等。
在風熱感冒治療期間,也需加強個人護理,如臥床休息、吃清淡好消化的食物、戒煙戒酒、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若用藥超過一周,症狀仍未緩解或逐漸加重,應盡早就醫檢查,明確具體病因後,對症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