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即發熱。發熱揉搓腦門和耳朵,屬於偏方,不可信,沒有科學依據。
發熱後應根據發熱情況採取相對應的治療,比如對於低熱,即體溫在38.5℃以下,不伴有其他異常症狀,首選物理降溫的方法進行退熱。適當降低室內溫度,並用毛巾蘸取溫水對耳部、額頭、腋下等部位進行擦拭,以利於熱量的發散。
而針對高熱,即體溫在38.5℃以上,且伴隨周身酸痛、精神萎靡等明顯異常時,可遵醫囑適當口服復方對乙酰氨基酚片、尼美舒利顆粒等退熱。服用退熱藥物後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多汗現象,注意適當補水,防止電解質紊亂產生。
除了對症治療以外,還應積極明確發熱原因,以便針對病因用藥,比如細菌感染所致的發熱服用阿莫西林膠囊治療,流感性感冒服用奧司他韋膠囊治療。必要時完善相關檢查,重點對血液系統疾病及腫瘤性疾病進行排查。生病期間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有不適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