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一般難以治癒,但多數患者可以控制病情發展,改善不適症狀。
脊髓空洞症是一種慢性、進行性、以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為主的脊髓變性疾病,可在患者脊髓內發現充滿液體的空洞。難治好的原因主要是脊髓空洞症起病隱匿,進展緩慢,而且它的確切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認為該病的發生與脊髓先天性發育異常、腦脊液動力學異常、脊髓血液循環異常等有關,這些病因難以去除所以難以對因治療,只能通過緩解症狀,控制病情發展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脊髓內形成充滿液體的空腔往往會累及多個脊髓階段,使患者出現痛覺和溫度覺喪失、運動障礙(肌肉萎縮無力、活動不靈)、皮膚及神經營養性障礙(皮膚增厚、過度角化、大小便失禁)、關節病變(關節磨損、萎縮、畸形)等表現。患者應盡早前往醫院神經外科或神經內科就診,通過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延遲脊髓CT掃描、核磁共振檢查等,明確疾病情況後對症用藥,常見的止痛藥物包括卡馬西平片、加巴噴丁膠囊、普瑞巴林膠囊等,還需輔以營養神經的藥物,如:B族維生素片、輔酶A注射劑、肌苷片等。
病情嚴重者還可以選擇椎板切除減壓術、腦脊液分流術等,如果脊髓內出現腫瘤導致空洞出現可行腫瘤切除術,具體術式需要根據脊髓空洞症的病因來定,由於手術過後可能會出現症狀復發的情況,需要患者按時前往醫院復診,瞭解病情恢復情況。如果患者治療效果理想,可以較大程度的改善不適症狀,並縮小脊髓空洞,但是要想治癒,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