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常有「十人九痔」之說,可見痔瘡的發病率相對較高,然而不少人對內痔外痔的區分方式比較模糊,本篇就此問題深入探討。如何區分內外痔,可以從內外痔的定義以及表現症狀進行區分。這樣,患者就能更清楚的瞭解到自身所患及的是內痔或者外痔。
內痔通常是由痔內靜脈叢擴張彎曲而形成的。平常會隱蔽於肛內,大便的時候會脫出即可顯露。其形態有以下幾種:
(1)靜脈曲張型內痔:由痔上靜脈叢曲張擴大而成,痔位於直腸黏膜末端齒線之上,質軟而色紅,易出血。
(2)血管腫型內痔:痔色鮮紅,質軟隆起,表面有鮮紅色小顆粒,粗糙不平,極易出血。
(3)纖維化型內痔:由痔反復操作(如糞便摩擦等)而發炎,造成的纖維組織增生而成,質地偏硬且容易脫出,色白,不易出血。
內痔最大的特徵是雖然出血但不會痛。沒有痛覺的原因是內痔發生在齒狀線以上的肛門內側(直腸黏膜)沒有感覺神經分布的部位。由於沒有痛覺,就會減低了對疾病的警戒心理,所以會有不少人認為無關緊要而不前去治療,結果導致了病情的惡化。
外痔是由痔外靜脈叢擴張、變曲而形成的。它在齒線以下,可以目睹,不能送入肛內,不常流血。其形態有以下幾種:
(1)血栓性外痔:多數是由於用力排便,大便乾結,咳嗽等劇烈活動,使肛門緣靜脈破裂,血液外滲到結締組織內,成為血腫,在肛門部皮下淤積形成一個隆起的小血腫,並突然發病,疼痛劇烈,墜脹不適,肛門緣皮下可以摸到硬而滑的瘀血塊,可一個,也可幾個,未感染者可在4~5周內自愈,感染即可形成肛門周圍膿腫。
(2)靜脈曲張性外痔:肛門緣隆起的成橢圓形或長形,觸之柔軟,無疼痛,大便用力時,可見肛門緣有暗紫色腫塊,排便或休息後腫塊體積可縮小。
(3)炎性外痔:是由於肛門皺壁發生炎性水腫,疼痛、腫脹、發紅、發熱。多數因肛門摩擦受損,感染細菌而發病。
(4)結締組織外痔:是由肛門緣皮膚皺壁變大,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的皮贅,多見於炎性外痔後,或由於硬糞便致使肛門損傷,感染、水腫炎症消散後,皺壁不能復原,如此反復,或由於肛門分泌物增加等均可導致此類外痔。
外痔的發生原因幾乎跟內痔一樣,是由臀部淤血而形成,一般都因平時少走動,坐著工作的時間太長而造成肛門周圍的外痔靜脈叢產生血栓,阻塞血管所引起。症狀是發腫或浮腫。
平常要注意不在長時間久坐,要注意活動以及少吃辛辣刺激等物,可以有效預防痔瘡的發生或者病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不管是內痔,還是外痔,一旦出現不適,盡早的前往正規的醫院確診,並遵醫囑配合檢查以及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