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很多原因可能引起中耳炎的產生,由於病症不是很容易察覺,很多人沒有及時治療。很多患者也並不瞭解這種病症。那麼,得了分泌性中耳炎怎麼辦,有哪些治療方法呢?
(一)病因治療
1.急性鼻病:常見的有急性鼻炎、急性鼻竇炎:中藥或西藥對於急性鼻病均有很好效果。主要是合理使用抗生素,並配合減充血劑與消炎劑滴鼻。
2.慢性鼻病:常見的有慢性鼻炎、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根據不同的鼻病,採用合適的非手術療法為主。對中醫、西醫效果的比較而言,這幾個鼻病從總體上講以中藥治療效果為佳,鼻竇炎可配合置換療法,過敏性鼻炎可配合抗過敏西藥口服。同時,宜配合減充血劑、消炎劑(主要是鼻竇炎),以及激素類(三種鼻病均宜)噴(滴)鼻。
3.腺樣體肥大:從西醫角度講,原則上主張切除腺樣體,以解除對鼻咽部咽鼓管咽口的壓迫,加速中耳炎的好轉與治癒。從臨床角度而言,也可考慮保守療法為主(中藥為主,或西醫治療為主,或中西醫結合治療),如果三個月以上效果不明顯時,再考慮手術切除腺樣體。
(二)消炎治療
1.口服激素:常用藥為潑尼松。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或中耳有積液者可用,一般只用3-5天即可,對於消除炎症與積液,多具有較好效果。
2.口服抗生素:常用藥為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阿奇霉素等。從西醫角度講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實際上主要是對急性病程者效果較好。筆者屬於中醫,對於急性病時,或者酌情配合消炎藥(一般較少),但對於慢性者往往只用中藥辨證論治。
3.呼吸道黏膜促排劑:常用藥物為標準桃金娘油腸溶膠囊(吉諾通)、桉檸蒎腸溶軟膠囊(切諾)。必要時可連續服用1-3個月。如果三個月效果不佳,說明其作用有限,可停止使用。其主要作用是促進中耳黏膜的排泄,有利於炎症的好轉與消除。
(三)促進鼻與咽鼓管的引流(局部治療)
1.減充血劑滴(噴)鼻,並使藥液流入鼻咽部,起到通暢鼻腔、開放咽鼓管咽口的作用。由於需要較長時間使用,可採用每天晚上1次,用三天則停三天,或用一天則停一天的方法,即可長期使用(有些醫生也主張用五天停二天)。不天天連續使用,則可預防減充血劑引起藥物性鼻炎的副作用。
2.消炎劑滴(噴)鼻:起到消除鼻腔、鼻咽部炎症的直接治療作用。需要使藥液流入到鼻咽部。
3.激素類噴鼻藥:如果有腺樣體肥大,或有鼻病的情況下,可以配合使用。一般可每天1次,天天連續使用。
(四)手術與其他治療
1.鼓膜穿刺:適合於有積液者,對於兒童患者,一般需要在全麻下進行;但穿刺抽液後,有可能很快即再次出現積液,因此一般不考慮採用。較大兒童(12歲以上)則不必全麻,可以考慮使用。
2.鼓膜置管:一般在全麻下進行。主要是切開鼓膜,置入引流管,讓中耳內的積液不可貯積,保持半年至一年,中耳積液不再產生後去掉置管,鼓膜切口一般可自行愈合。置管期間,需要注意保護,以免污水入耳,少數人有可能因此而併發化膿性中耳炎。也可只進行鼓膜激光打孔,以利於引流。
(五)中醫辨證論治具有一定優點
1.中醫辨證論治以湯劑為主(片劑煎湯服;或中藥顆粒劑開水沖服),可以同時針對患者當前的病情進行全方位的用藥治療。
2.可以不必使用西藥消炎藥,或只是短期配合使用,從而減少或避免西藥所引起的副作用。個人經驗所見,如果中藥治療一段時間後效果不顯著,有時不妨配合消炎藥1-2周,或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中醫治療為主,在多數情況下(個人經驗如此),可以考慮不必使用鼓膜穿刺、鼓膜切開置管、腺樣體肥大切除等手術性治療,同樣可以取到治癒中耳炎、解除腺樣體肥大症狀、消除鼻病症狀的療效。
4.中藥治療為主時,宜配合滴鼻藥,適當配合服用增強免疫力的西藥或中成藥。
相信通過上面的治療方式的介紹,大家都對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患者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治療,根據不同的病因和程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