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性共濟失調是一種以隨意運動失調為主要特徵的臨床症候群,具有遺傳傾向,多見於成人群體。除了遺傳因素,病毒感染、酒精中毒、營養不良、代謝障礙、多發性硬化等都可導致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需要接受一系列檢查來確診,並確定共濟失調的具體類型,那麼小腦性共濟失調有哪些分類呢?
1.軀乾性共濟失調。軀乾性共濟失調也叫做姿勢性共濟失調,患者會出現步態不穩、姿勢平衡障礙等症狀,具體表現為站立不穩、行走不穩、睜眼不穩等,一般不伴有眼球震顫。通過相關的檢查,可以確定損害位置為小腦蚓部,患者的上肢症狀並不明顯。
2.四肢協調性共濟失調。這也叫運動性小腦共濟失調,患者在完成各種肢體動作時會出現平衡障礙,表現為步態不穩、辨距不良、輪替運動差、跟膝脛試驗不准等。一般來說,患者的上肢症狀比較嚴重,通過相關檢查,可以定位損害在小腦半球。
3.全小腦共濟失調。全小腦共濟失調是最嚴重的一種,病變部位包括原始小腦、小腦核團、新小腦等,患者會同時出現軀乾、肢體及步態共濟失調,無法正常行走,生活嚴重受到影響,必須長期接受治療。
以上是三種小腦性共濟失調,包括軀乾性共濟失調、四肢協調性共濟失調以及全小腦供給失調等,具體表現為步態不穩、姿勢異常、眼球震顫等,患者無法正常行走,需接受相應的治療。在急性發作期,可以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免疫球蛋白進行治療,效果較好。如果患者不能接受激素治療,也可以使用復方丹參聯合高壓氧治療。患者需堅持用藥並進行康復訓練,改善肢體的協調性及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