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菌性和病毒性腸炎可從病因、症狀、大便特點、血常規表現、治療方式來區分。
1. 病因:細菌性腸炎主要由細菌感染引發,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病毒性腸炎多由病毒感染導致,像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
2. 症狀:細菌性腸炎常有發熱、腹痛較為明顯,甚至可能出現里急後重感;病毒性腸炎發熱相對不嚴重,以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為主。
3. 大便特點:細菌性腸炎大便多為黏液便或膿血便,有腥臭味;病毒性腸炎大便多為水樣便或蛋花湯樣便,無明顯腥臭味。
4. 血常規表現:細菌性腸炎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性腸炎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大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比例可能升高。
5. 治療方式:細菌性腸炎通常需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病毒性腸炎具有自限性,主要是對症治療,如止瀉、補液防止脫水等。
日常要注意飲食衛生,不吃不潔食物,餐具定期消毒。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著涼加重腸道不適。若出現疑似腸炎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後嚴格遵醫囑治療,不要自行用藥,以免延誤病情或引發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