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骶髂退變可能是年齡增長、長期勞損、外傷、炎症、先天性發育異常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1.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骶髂關節軟骨會逐漸磨損,骨質也會出現增生等退變情況。可通過熱敷、按摩等物理方式,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不適症狀。同時,可適當進行康復鍛鍊,如慢走、太極拳等,增強關節穩定性。
2. 長期勞損: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頻繁彎腰或長時間保持不良姿勢,會使骶髂關節承受過大壓力,加速退變。可採用紅外線照射、超聲波治療等物理手段,減輕疼痛。遵醫囑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腸溶片、活血止痛膠囊,以消炎止痛、活血化瘀。
3. 外傷:曾經的骶髂關節骨折、脫位等外傷,若恢復不佳,易引發關節退變。對於輕度退變,可通過針灸、推拿等改善症狀。若損傷嚴重,出現關節畸形等情況,可能需進行手術矯正,術後配合康復訓練。
4. 炎症:骶髂關節發生感染性或無菌性炎症,會破壞關節組織,導致退變。對於感染性炎症,需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如頭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膠囊、左氧氟沙星片控制感染。無菌性炎症則可採用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同時結合物理治療。
5. 先天性發育異常:骶髂關節先天性發育不良,會使關節受力不均,過早出現退變。症狀較輕時,可通過支具輔助矯正,配合康復訓練。若病情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可能需手術治療,重建關節結構。
日常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和劇烈運動,減少骶髂關節的負擔。注意關節保暖,防止受寒受潮。定期復查,瞭解骶髂關節的恢復情況,根據醫生建議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