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細胞低可能由應激狀態、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燒傷等引起。
1. 應激狀態:在機體遭受急性感染、創傷、精神刺激等強烈應激時,交感神經興奮,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抑制嗜酸性粒細胞生成,導致其數量降低。通常在應激因素消除後,嗜酸性粒細胞數量可逐漸恢復正常,無需特殊處理,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心態。
2. 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會抑制骨髓中嗜酸性粒細胞的生成和釋放,還能促使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細胞破壞增多。若因病情需要長期使用,應在醫生指導下逐漸調整藥物劑量,不可自行突然停藥,定期復查血常規觀察嗜酸性粒細胞變化。
3. 傷寒副傷寒初期:在疾病早期,細菌及其毒素影響機體免疫系統,抑制嗜酸性粒細胞的生成,導致其數值降低。積極治療原發病,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隨著病情好轉,嗜酸性粒細胞數量會逐漸回升。
4. 大手術:手術創傷會引發機體的應激反應,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抑制嗜酸性粒細胞。術後做好護理,預防感染,加強營養支持,促進身體恢復,嗜酸性粒細胞會慢慢恢復正常。
5. 燒傷:嚴重燒傷後,機體處於應激和炎症狀態,體內激素水平改變,抑制嗜酸性粒細胞。積極治療燒傷,預防感染,補充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利於嗜酸性粒細胞恢復。
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適度運動,規律作息,定期體檢,若有不適及時就醫並遵醫囑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