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長褥瘡腳腫的原因有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感染擴散、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
1. 局部血液循環障礙:長期臥床使得身體局部組織持續受壓,影響血液循環,尤其是褥瘡部位周圍血液流通不暢,靜脈回流受阻,進而導致腳部出現腫脹情況。
2. 感染擴散:褥瘡一旦發生,皮膚完整性被破壞,細菌容易侵入並大量繁殖引發感染。當感染擴散至周圍組織,炎症因子刺激會引起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液體滲出,導致腳部腫脹。
3. 營養不良:老人身體機能下降,若存在營養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問題,身體缺乏必要的營養物質,會影響組織的正常代謝和修復,使得皮膚及皮下組織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現褥瘡,同時也可能因營養缺乏導致腳部水腫。
4. 低蛋白血症:多種原因可導致老人體內蛋白質水平降低,引起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水分從血管內滲出到組織間隙,不僅會加重褥瘡的發生發展,還會表現為腳部等部位的水腫。
5.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老人活動量少,血液流動緩慢,加上褥瘡導致身體處於應激狀態,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容易在下肢深靜脈形成血栓,阻礙靜脈血液回流,從而造成腳部腫脹。
日常需注意定期幫助老人翻身,避免局部長期受壓,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加強營養支持,鼓勵老人適當活動肢體等,若出現異常應及時就醫並嚴格遵醫囑治療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