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通常不一定是直腸癌。
便血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症狀,引發便血的原因多種多樣。腸道的很多疾病都可能導致便血情況的出現。比如痔瘡,這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由於肛管或直腸下端靜脈叢充血或瘀血並腫大,排便時容易引起破裂出血,血液一般為鮮紅色,通常在排便後滴出或噴射而出。肛裂也會導致便血,多因肛管皮膚全層裂開形成小潰瘍,在排便時糞便刺激潰瘍面,就會出現便血,同時還伴有劇烈疼痛。
腸道炎症性疾病,像潰瘍性結腸炎,腸道黏膜在炎症的長期刺激下,會出現糜爛、潰瘍,進而引發出血,便血的顏色可能為暗紅色,還常伴有黏液、腹痛、腹瀉等症狀。還有腸息肉,這是從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質地較脆,在排便過程中受到摩擦,容易破損出血。
直腸癌確實也會有便血症狀,不過除了便血,往往還會伴有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大便形狀變細,以及腹部疼痛、腹部腫塊、體重下降、乏力等症狀。
日常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久坐,適當運動。若出現便血症狀,不要自行盲目判斷,應及時就醫,進行詳細檢查,以便明確病因,盡早接受正確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