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腸息肉經常長與腸胃脾濕存在一定關聯。
腸胃脾濕是中醫概念,指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水濕代謝異常,體內濕氣積聚。當脾胃功能減弱,無法正常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時,水濕就會在體內停滯,形成病理產物。腸道作為消化系統的一部分,會受到脾胃功能的影響。脾胃功能不佳,水濕內停,會改變腸道的內環境,為腸息肉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條件。
從中醫理論來講,脾胃主運化,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營養物質的傳輸起著關鍵作用。若脾胃虛弱,水濕運化失常,腸道氣血運行不暢,就容易導致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在腸道內積聚,長期如此,就可能引發腸息肉。而且,濕氣具有黏滯、重濁的特性,容易阻礙氣機的正常流通,使得腸道的生理功能受到影響,增加了腸息肉發生和復發的幾率。
在日常生活中,為預防腸息肉的頻繁生長,要注意飲食調整。避免食用過多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脾胃負擔。可適當多吃一些健脾祛濕的食物,如山藥、薏米、芡實等。同時,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適當進行運動鍛鍊,以增強體質,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降低腸息肉生長的風險。若發現腸息肉,應及時就醫,遵醫囑進行治療和復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