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潰瘍通常是一種皮膚破損後長期不愈合,形成創面的疾病。
皮膚潰瘍的形成多因多種因素影響了皮膚正常的修復過程。外在因素如創傷、燒傷、化學物質刺激等,會直接破壞皮膚的完整性,若後續處理不當,就容易發展為潰瘍。內在因素像血液循環障礙,會導致局部皮膚組織得不到充足的養分和氧氣供應,影響細胞的新陳代謝和修復能力;免疫系統異常,可能無法有效抵御病原體入侵,增加感染風險,進而阻礙傷口愈合。
不同類型的皮膚潰瘍有不同表現。壓力性潰瘍常發生在長期受壓部位,如骶尾部、足跟等,初期可能只是皮膚發紅,隨後逐漸發展為破損、潰瘍;靜脈曲張性潰瘍多與下肢靜脈回流不暢有關,常見於小腿內側,創面往往不規則,周邊皮膚可能伴有色素沈著、濕疹等;糖尿病性潰瘍則與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有關,好發於足部,由於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傷口疼痛可能不明顯,但愈合困難,且容易引發嚴重感染。
日常需重視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避免皮膚受到過度摩擦、擠壓和外傷。對於存在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靜脈曲張的人群,要積極控制病情,定期檢查皮膚狀況。一旦發現皮膚有破損,應及時處理,若長時間不愈合,需及時就醫,嚴格遵醫囑進行治療,以促進潰瘍愈合,防止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