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骨折後功能障礙指骨折經治療後,肢體在運動、感覺等方面未能恢復到傷前正常狀態,出現活動受限、力量減弱、感覺異常等一系列表現。
骨折發生後,局部會經歷出血、腫脹、疼痛等過程。在愈合階段,若骨折復位不佳,斷端位置異常,會影響骨骼正常的力學結構,使得肢體在運動時無法按照原有軌跡進行,導致活動受限。同時,長時間的固定會使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發生粘連、攣縮。肌肉因缺乏正常活動而出現萎縮,力量下降,進而影響肢體的正常運動功能。
骨折若損傷到周圍神經,會引起相應區域的感覺減退、麻木甚至異常疼痛等感覺功能障礙。而且,骨折後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對功能恢復產生影響,過度擔憂或恐懼活動導致不敢正常使用肢體,也會加重功能障礙的程度。
骨折後應積極配合康復治療,在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功能鍛鍊,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早期可進行一些簡單的肌肉收縮活動,隨著骨折愈合情況逐漸增加活動強度和範圍。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因心理負擔影響康復進程。定期復查,根據恢復情況及時調整康復方案,以最大程度減少骨折後功能障礙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