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膽道梗阻是指膽汁排出通道因各種原因發生阻塞,導致膽汁無法正常流動的一種病理狀態。
膽汁由肝臟產生,通過膽管系統輸送到十二指腸,幫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當膽道出現梗阻時,膽汁的正常排泄路徑受阻。這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比如膽管結石,結石會在膽管內形成堵塞,阻礙膽汁通行;膽管腫瘤,腫瘤的生長會佔據膽管空間,造成膽汁流出不暢;還有外部壓迫,像臨近器官的病變、腫大的淋巴結等壓迫膽管,也能引發梗阻。
膽道梗阻發生後,膽汁無法順利進入腸道,會引起一系列症狀。黃疸是較為明顯的表現,皮膚和鞏膜會發黃,因為膽汁中的膽紅素反流入血,隨血液循環到達全身所致。還可能出現腹痛,多為陣發性絞痛,疼痛部位多在右上腹。惡心、嘔吐、發熱等症狀也可能出現。如果梗阻長時間不解除,會對肝臟功能造成損害,影響身體的正常代謝和解毒功能,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上,盡量避免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過量攝入,多吃新鮮蔬果,保持營養均衡。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適當進行體育鍛鍊,增強體質。若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以便早發現問題並遵循醫生的治療建議,防止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