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病容易引發足部皮膚改變、感覺異常、疼痛、潰瘍、感染等症狀。
1. 足部皮膚改變:患者足部皮膚可出現乾燥、皸裂,這是由於血糖升高影響神經和血管功能,導致皮膚水分流失、彈性下降。還可能出現皮膚溫度降低,摸起來較涼,因為血管病變使血液循環不暢。同時,皮膚顏色也可能發生變化,如變紅、發紫或蒼白。
2. 感覺異常:常表現為麻木感,患者會覺得足部像戴了手套或穿了襪子一樣,感覺遲鈍。還可能有蟻走感,彷彿有螞蟻在足部爬行。部分患者會出現感覺減退,對冷熱、疼痛等刺激不敏感。
3. 疼痛:早期可能是間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離後,足部會出現疼痛,休息後緩解,繼續行走又會疼痛。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靜息痛,即使在休息時足部也會疼痛,尤其在夜間更為明顯,嚴重影響患者睡眠。
4. 潰瘍:這是糖尿病足病較為嚴重的症狀,多發生在足部壓力點,如足底、腳趾等部位。潰瘍初期可能只是一個小傷口,但由於患者血糖高、免疫力低,傷口難以愈合,且容易感染加重。
5. 感染:一旦潰瘍形成,細菌容易侵入,引發感染。感染可輕可重,輕度感染表現為局部紅腫、發熱、疼痛,嚴重時會出現全身症狀,如發熱、寒戰等,甚至可能導致敗血症,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日常要注意足部護理,每天檢查足部有無傷口、水泡等,選擇合適的鞋襪,避免長時間行走或站立。定期到醫院檢查,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遵醫囑治療,一旦發現足部有異常症狀,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