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的區別一般體現在發病機制、病因、起病速度、臨床表現、影像學表現等方面。
1. 發病機制:腦血栓形成是由於腦動脈粥樣硬化等原因導致血管壁病變,血液成分和血流動力學改變,血管內血栓形成,阻塞血管所致;腦栓塞則是各種栓子隨血流進入顱內動脈,使血管腔急性閉塞引起相應供血區腦組織缺血壞死及腦功能障礙。
2. 病因:腦血栓形成主要病因是腦動脈粥樣硬化,還可由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加速病情發展;腦栓塞栓子來源多樣,常見有心臟來源如房顫導致的心源性栓子,還有脂肪、空氣、腫瘤等栓子。
3. 起病速度:腦血栓形成起病相對較緩慢,常在安靜狀態或睡眠中發病;腦栓塞起病急驟,症狀在數秒或數分鐘內達到高峰。
4. 臨床表現:腦血栓形成症狀多逐漸加重,可出現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症狀;腦栓塞症狀常突然發生,除神經功能缺損症狀外,還可能伴有原發病的表現。
5. 影像學表現:腦血栓形成早期CT可能無明顯異常,數小時後可見低密度梗死灶;腦栓塞發病後CT可迅速顯示梗死灶,且常伴有出血性梗死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有發生腦血栓形成還是腦栓塞風險的人群,都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戒煙限酒等。積極控制基礎疾病,定期體檢監測身體指標。一旦出現疑似症狀,需立即就醫,嚴格按照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方案進行治療,不可自行增減藥物劑量或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