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的原因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痙攣、血液高凝狀態、血管炎、先天性冠狀動脈畸形等。
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內膜脂質沈積形成粥樣斑塊,逐漸使血管腔狹窄甚至堵塞,導致心肌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引發心肌梗塞。粥樣斑塊不穩定時還可能破裂,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進一步加重血管堵塞。
2. 冠狀動脈痙攣:各種原因導致冠狀動脈發生強烈持久的收縮,使血管腔閉塞,心肌供血中斷。常見誘因包括吸煙、精神緊張、寒冷刺激等,痙攣持續時間過長就可能引發心肌梗塞。
3. 血液高凝狀態:某些疾病或因素會使血液凝固性增加,如長期臥床、口服避孕藥、腫瘤等,易在冠狀動脈內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進而造成心肌梗塞。
4. 血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可引起冠狀動脈血管壁炎症,破壞血管結構,導致血管狹窄或堵塞,影響心肌血液供應,最終引發心肌梗塞。
5. 先天性冠狀動脈畸形:如冠狀動脈起源異常等先天性血管結構異常,可導致心肌灌注不足,在一定條件下誘發心肌梗塞。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控制體重、避免精神過度緊張。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者需定期體檢,遵醫囑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降低心肌梗塞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