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宮頸炎和急性宮頸炎在病因、症狀、病程、治療方式、預後等方面存在不同。
1. 病因:急性宮頸炎多由性傳播疾病病原體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體等感染所致,也可因陰道菌群紊亂、機械性刺激或損傷等引發;慢性宮頸炎常因急性宮頸炎治療不徹底,病原體隱藏於宮頸黏膜內形成慢性炎症,也可由分娩、流產或手術損傷宮頸後,病原體侵入而引起。
2. 症狀:急性宮頸炎主要症狀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膿性,陰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陰瘙癢及灼熱感,也可出現經間期出血、性交後出血等症狀;慢性宮頸炎症狀相對較輕,多數患者可無症狀,有症狀者主要表現為白帶增多,呈乳白色黏液狀、淡黃色膿性或血性,還可能有腰骶部疼痛、盆腔部下墜痛等。
3. 病程:急性宮頸炎起病急,病程較短,通常在數天到數周;慢性宮頸炎起病隱匿,病程較長,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4. 治療方式:急性宮頸炎以抗生素治療為主,根據不同病原體選擇針對性抗生素;慢性宮頸炎治療方法多樣,可採用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如激光、冷凍、微波等,對於宮頸息肉可手術摘除。
5. 預後:急性宮頸炎若及時、規範治療,多數可徹底治癒,預後良好;慢性宮頸炎由於病程長,易反復發作,較難根治,長期存在還可能增加宮頸癌發生風險。
日常要注意保持外陰清潔,避免不潔性生活,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出現症狀應及時就醫,嚴格遵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