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是指體溫超過正常範圍,是身體對多種疾病的一種防禦反應,會伴隨多種不適症狀,需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治療措施。
一、發燒症狀:發燒時體溫會升高,腋下體溫超過 37.3℃可視為發燒,根據體溫高低分為低熱37.3℃ - 38℃、中度熱38.1℃ - 39℃、高熱39.1℃ - 40℃和超高熱41℃以上。同時常伴有畏寒、寒戰,身體感覺寒冷甚至不由自主顫抖。還會出現頭痛,因體溫升高導致腦血管擴張、顱內壓力變化引起。肌肉酸痛也較為常見,發燒時身體代謝加快,無氧呼吸增加,產生乳酸堆積,致使肌肉酸痛。可能有乏力、疲倦感,身體能量消耗增加,各器官功能受影響,使人感到虛弱、精神不振,還可能出現食慾不振、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症狀。
2.發燒治療:對於低熱,一般採取物理降溫方法,如用濕毛巾敷額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豐富部位,通過水分蒸發帶走熱量;也可用退熱貼貼於額頭。中度熱及以上,若物理降溫效果不佳,可使用退燒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按說明書或遵醫囑服用。針對引起發燒的病因進行治療很關鍵,若是病毒感染,多數有自限性,可適當使用抗病毒藥物;細菌感染則需使用敏感抗生素;其他如支原體感染等,也需對應使用阿奇霉素等藥物治療。
發燒時要多休息,保證充足睡眠利於身體恢復。適當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避免因發燒出汗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鮮蔬果。若發燒持續時間長、體溫過高或伴隨嚴重頭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並規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