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後形成的慢性潰瘍,主要有特定症狀,需合理治療並配合適宜飲食。
一、胃潰瘍的症狀:上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狀,疼痛性質多樣,如鈍痛、脹痛、灼痛或劇痛等,具有節律性,常發生在進食後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然後緩解,下次進食後再次發作。還可能伴有消化不良症狀,如反酸、噯氣、惡心、嘔吐、食慾不振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體重減輕、貧血等情況。
2.胃潰瘍的治療:治療目的是消除病因、緩解症狀、愈合潰瘍、防止復發和防治併發症。一般採用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如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和 H₂受體拮抗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可減少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胃黏膜保護劑鋁碳酸鎂、枸櫞酸鉍鉀等能增強胃黏膜的防禦能力;若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需進行根除治療,通常採用質子泵抑制劑、鉍劑和抗生素聯合使用。對於藥物治療無效、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胃穿孔、大量出血等的患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3.胃潰瘍的飲食:應遵循規律進食原則,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選擇易消化、富含營養的食物,如米粥、麵條、軟米飯、雞蛋羹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但要避免食用過酸、過甜、過辣、過冷、過熱及粗糙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濃茶、咖啡等。戒煙戒酒,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
治療過程中要嚴格遵醫囑按時服藥,不要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定期復查胃鏡,瞭解潰瘍愈合情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避免精神緊張和焦慮,適當進行體育鍛鍊,增強體質,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