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 D3 和 D2 在來源、化學結構、穩定性、生物活性、臨床應用等方面存在差異。
1. 來源:維生素 D3 主要由人體皮膚經紫外線照射後合成,也可從一些動物性食物如深海魚、蛋黃中獲取;維生素 D2 通常是由植物中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轉化而來,常見於一些植物性食物和酵母中。
2. 化學結構:維生素 D3 的化學結構為膽鈣化醇,其側鏈為不飽和碳氫鏈;維生素 D2 的化學結構是麥角鈣化醇,側鏈比 D3 多一個甲基和一個雙鍵。
3. 穩定性:維生素 D3 的穩定性相對較好,在儲存和加工過程中更不容易被破壞;維生素 D2 的穩定性較差,在光照、高溫等條件下容易分解。
4. 生物活性:維生素 D3 的生物活性較高,進入人體後能更有效地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有助於提高血鈣和血磷的水平,促進骨骼健康;維生素 D2 的生物活性相對較低。
5. 臨床應用:維生素 D3 在臨床上應用更為廣泛,常用於防治兒童佝僂病、成人骨質酥鬆症等鈣缺乏相關疾病;維生素 D2 在臨床應用上相對較少。
日常應適當增加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以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 D3。飲食上可合理搭配富含維生素 D 的食物,如上述提到的深海魚、蛋黃等。若因特殊情況需額外補充維生素 D,務必嚴格遵循醫生的指導,選擇合適的劑型和劑量,避免因補充不當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